top of page
《獨旦》

獨旦


創作者/江加走(原刻原粉)
創作地點/中國福建省泉州市
年代/1900年
材質/樟木、毛髮、顏料
尺寸/高 H:8.6 、寬 W:3.3 、厚 T:5.7(含髮髻)(cm)

此顆偶頭名為「獨旦」,顧名思義是指孤「獨」的女「旦」,在布袋戲演出中一般扮演失去丈夫的「寡婦」,江加走這顆「獨旦」細緻刻畫了古代「寡婦」的容貌。
在古代,失去丈夫等於失去家中經濟支柱,生活困苦因而面容憔悴,眼尾下垂、眼窩微陷、脖子及雙頰刻有皺紋顯現老態,雙頰凹陷更強化了三餐不繼的衰老樣貌;髮髻則為晚清漢族婦女常見的髮髻樣式,除髮簪外無其它髮飾,加以致頭髮雜亂,不修邊幅,道盡了該婦人因失去丈夫以致生活頓囤,且因忙於生計無心打扮的心理狀態。
江加走在輪廓的刻畫上講求流線,我們可以從獨旦的眉窩、眼窩、嘴唇及人中等部位發現到此一特徵,從側面觀看是更為明顯。同樣從側面觀察,也發現了顴骨及下巴的立體感十足。另外江加走也講究臉部比例的平衡,除左右完美對稱,正面的上中下庭比例也是一致。

《青大花》

青大花


創作者/江加走(徐析森粉)

創作地點/中國福建省泉州市
年代/1900年
材質/樟木、人造纖維、顏料
尺寸/高 H:8.9、寬 W:4.2、厚 T:5.4(cm)

此偶名為「青大花」,但因眼睛可活動,故又名「活目青大花」。以青色為主色,代表個性兇殘,多扮演異族大將,高額方頭,寬下巴輔以齜牙咧嘴且獠牙的唇齒表現,呈現出勇猛異常之猛將之姿;可活動之圓型雙眼,呈現戰場殺敵時可環顧四周,且似瞪眼敵人之姿,霸氣十足;額頭部份略有起伏,讓偶骨更顯精奇;牙齒雕刻細緻,顆顆分明且有凹凸,有別於一般僅以一排面輔以彩繪呈現牙齒形貌,顯得此偶雕刻之精妙之處。
江加走在輪廓的刻畫上講求流線以及臉部比例的平衡,我們可以從青大花的眼窩、鼻頭及嘴唇等部位發現到此一特徵,從側面觀看是更為明顯。
除左右完美對稱,正面的上中下庭比例也是一致。另外江加走的花臉偶頭在雙眼窩間有蝴蝶型的對稱,這顆偶頭雖然是以活目的方式雕刻,但仍可觀察到此一特點。

《缺嘴》

缺嘴

創作者/江加走(原刻原粉)
創作地點/中國福建省泉州市
年代/1920年
材質/樟木、顏料、毛髮
尺寸/高 H:9、寬 W:3.9、厚 T:4.7(cm)

此偶名為「缺嘴」,主要表現特色為兔唇患者之刻畫,亦屬於下七角角色。此偶雕塑安排細緻,兔唇的表現自鼻產生上唇裂縫,露出上排牙齒,且左右臉不對稱,表現出臉歪嘴斜之貌,且因進食不易,故雙頰削瘦;再輔以大小雙眼,讓戲偶整體呈現滑稽之樣。
為呈現缺嘴的面部特徵,這顆偶頭江加走並未依照上中下庭均分的雕刻習慣,但在眼瞼、嘴唇等部位仍然保持流線線條。而從側面觀看,也發現了顴骨及下巴的立體感十足,左側面及右側面則有些微的差異。
在偶頭的二邊耳後發現了頭釘(木榫),這個頭釘(木榫)原是傀儡戲偶為繫緊盔帽才有的設計,比較常見於塗門頭,在江加走的作品並不多見。
另外在彩繪漆層上也由XRF儀器檢測到的含有高比例的汞(Hg)及鉛(Pb),推測這就是偶頭面部發黑的成因。

《花園頭》

花園頭

花園頭,指的是以江加走為代表的江派偶頭,因其為福建省泉州市環山鄉花園頭村人而得名。
江加走(1871-1954),被稱為中國木偶之父,其作品於2008年被中國國務院列入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」中,而其成熟期的作品,有約八成都是銷往台灣,成為最受台灣早期知名戲班推崇的偶頭,並被稱為「黌門頭」(在泉州方言指的是正統的,好像宮廷中最好的)。
江加走的作品是為演出而創作,以演出者需求以及觀眾視角為出發,又善於觀察學習,所創作的偶頭寫實兼具藝術性,是所有偶頭收藏家眼中的夢幻逸品。
經「105年新北市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典藏偶頭普查登錄建檔計畫」普查結果,本館共典藏有234件江加走作品。

《塗門頭》

塗門頭

以黃良司、黃才司二兄弟為代表,年代略早於江加走,因其木偶作坊「周冕號」位於泉州塗門街而得名。
塗門頭以寫實著稱,刻工實而不華,相較於花園頭的藝術性修飾,另有一種質樸之美。塗門頭頭冠較高且直,戴上盔帽後容易在演出過程中掉落。因此需要戴頭冠的角色,如生、淨等,就不易受到戲班的歡迎;但不需戴頭冠的角色,如丑角、怪頭等,就有其獨到之處。
經「105年新北市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典藏偶頭普查登錄建檔計畫」普查結果,本館共典藏有14件塗門頭。

《阿森頭》

阿森頭

彰化徐析森(1906-1989)的作品,被戲界稱為阿森頭。
徐析森家傳為佛像雕刻,在彰化開設「巧成真」佛具店。約在1930年期間,徐析森開始為戲班粉修損壞的戲偶。台灣光復後,布袋戲偶供不應求,徐析森受戲班之託,仿刻一批泉州戲偶,因為木雕基礎深厚,雕得造形神肖,因而聲名大振。
徐析森此時期的偶頭作品以模仿江加走神似而著名,承襲了泉州偶頭的特點,被譽為「台灣江加走」。而除了模仿江加走的唯妙唯肖之外,「阿森頭」另一項被戲界稱道的,則是他的粉面技術,徐析森開發了以賽璐珞為材質的透明漆保護漆,克服了泉州偶頭容易掉漆的困擾。
經「105年新北市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典藏偶頭普查登錄建檔計畫」普查結果,本館共典藏有63件徐析森作品。

《黃奕缺作品》

黃奕缺作品

黃奕缺(1928~2007),福建省南安市人,為中國國家一級演員,泉州木偶劇團營譽團長。黃奕缺的提線木偶操作技巧生動靈活,代表作品有《鍾馗醉酒》、《舞獅》、《馴猴》、《青春夢》等。
除了木偶的操作外,黃奕缺的木偶雕刻也是頗負盛名,其所製作的鍾馗一角,更是許多戲偶收藏家的必收精品之一。
本館故館長李傳燦曾於1990年赴泉州拜黃奕缺為師,往後十餘年間頻繁往來二岸學習提線木偶操作技術,並得以典藏黃奕缺老師的木偶大作。

《李傳燦作品》

李傳燦作品

李傳燦(1946-2009)為李天祿藝師次子,曾擔任亦宛然團長、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館長。
亦宛然所用戲偶道具自李天祿時期即以典雅耐用聞名於同業,李傳燦在此盡得所傳,又憑靠自身天份及多方學習研製出更多樣化的戲偶道具。近三十年來,劇團演出使用的戲偶、道具,幾乎多出於李傳燦之手。

《彩樓》
08彩樓.JPG

彩樓

彩樓為布袋戲演出的傳統舞台,造型仿造廟宇,以木頭雕刻,上貼有金箔,共可分為上篷、下篷、龍柱、屏風等部位。
此座彩樓約雕刻於1930年,下篷曾遭火毀損而重新製作,上篷則維持原貌。此彩樓目前已不做演出使用,固定安置於文物館中展示。

《戲神、先賢祿位》
09戲神先賢祿位.JPG

戲神、先賢祿位

戲神及先賢祿位,為台灣早期北部布袋戲班所供奉。早年布袋戲盛行之時,北部布袋戲班曾有一「王爺會」組織,每年在戲神聖誔之日由各戲班筊杯,筊中爐主的戲班,即將戲神、先賢祿位帶回供奉,為期一年。但在布袋戲沒落後,此項活動中止,直到1991年亦宛然六十週年慶,再行請出。1996年,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成立,就固定安奉在館內。
先賢祿位上寫有早期北部戲班的先輩姓名,近一二十年來逝世的先輩,也已陸續補上,以感念他們為布袋戲藝術的付出。

bottom of page